close

轉載自陳孝行老師的文章

什麼是博士?

 

一段時間沒跟大家溝通了。以前有一些跟大家溝通的紀錄,放在我的網頁上,不一定寫的很好,但是有一些這幾年來我的想法,主要是論文寫作及研究方法。雖然有的有好幾年了,但是不會差太多,沒事可以看看。(應該知道密碼)

 

今天主要針對博士班。有些想法以前都提過,因為有幾位博士班新生,正好把這些想法文字化,強化這些概念。碩士班學生看看無妨。

 

首先定義「博士」。一般人對博士定義是達到了解自己專業的水準,大約對一半。換一個方法解釋:博士英文是Ph.D (Doctor of Philosophy),所以其實真正全名是「哲學博士」。為什麼是哲學? 因為理論上擁有博士學位, 你就是個哲學家, 擁有哲學家的清晰的邏輯思考及辨證能力。後來因為怕搞混,才慢慢變成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ngineering 之類的(Ph.D in Engineering)。我的博士學位證書上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。那我真的是哲學家嗎? 我實在不敢說。但是,透過那幾年的訓練(訓練什麼,我等一下再談),我有我一定解決問題的方式,並且合理的去說服人家。

 

先來談談念博士的目的。每個人來念博士的目的都不一樣,有的人是真的想求知、做研究;有的人是利用這學位找教職或一份好工作;有的人是不願意面對外面競爭的世界,乾脆留在學校;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念完碩士到底要做什麼,所以念博士。先講我自己,我是最後一種,其實我當年也沒什麼大理想,反正有獎學金,也就這麼唸下去。

 

獎學金?這是個錯誤名詞,這個時代已經沒有這種東西了,都是有責任的,正確名稱是獎助金,英文是TA(teaching assistance) RA(research assistance)。我博士有兩年RA,一年TA。剩下一年半? 待會再說。老美給你獎助金,是要有performance的。我的計畫是每三個月要交一次quarterly report,寄到荷蘭,因為是跨國計畫。quarterly report其實很可怕,一不小心常常三個月沒什麼進度。那時候常常每三個月較要熬夜一次(到早上6點以後),怕了,這也是影響我現在做事情絕對不拖的原因之一。

 

我常說professional 這個字,這也是當年磨出來的。人家要performance的時候,誰管你明天要期中考,明天要資格考?我曾經趕計畫到期末考開始前1分鐘被老師放走去考試。我的老美同學要考美國技師,碰到要交報告,每天在學校沒碰半個字,一樣考上 (不過美國技師是考open book)。你當然可以去休閒,也應該要。我那時迷上釣魚,常常半夜跑去。但是professional的態度就是,你必須分清楚什麼時候做什麼。因為到頭來,你念博士的目的,在培養自己的實力。

 

什麼是培養實力?我曾經說過,如果求學像是一瓶礦泉水。碩士生要畢業,基本上有點水,拿起來搖一搖有聲音,也就算了,不要空空的就好,反正太空搖不出聲音。但是博士不同,你得裝滿再出去,差一滴都不行。我一直到自己念博士才清楚為什麼每個人念博士時間不一樣;有人說是題目、有人說是指導老師,都對。但是真正最重要的是,因為進來博士班時,每個人瓶子的水是不一樣多的。有人半滿、有人四分之三滿,進來裝水速度也不一樣,畢業時間怎麼會一樣?

 

我常說,出去是要打仗的,真的裝滿水,你才有信心打仗,才打的贏。真的裝滿水,你才有信心跟外面你所知道的所謂大老平起平坐。什麼意思? 舉例說,我剛畢業來學校第一個月,黃正義老師要我去拿計畫,簡報就遇上中山大學資深教授楊金鐘;隔年我想拿自來水公司計畫,出去碰到成大的葉宣顯教授,是我們以前的老師。你們知道我想要嘗試說什麼?也許未來我就你們的競爭對手,你們必須有能力打敗我 (當然我常強調這是professionally,私下大家永遠是好朋) 。可不可能打敗我,當然有可能,只要你有清晰的邏輯思考。

 

那我念博士的時候到底訓練了什麼?先說邏輯思考的訓練,其實這是很抽象的東西。你們信不信,我這輩子上課很少專心,都在打混、胡思亂想、看自己的東西。但是我們在念博士的時候,有一個習慣,就是每天大約下午5點左右,我們幾個博士生就會跑到老師房間打屁,未必有什麼主題,大概都是計畫的事,或是指導老師去外面開會的一些經驗,不過都跟專業有關。但是現在回想,讓我進步最多的,反而就是這些直接跟指導老師的互動去討論一些主題。因為這些互動最容易訓練邏輯思考,這也一直影響我到現在。所以我認為跟大家私下討論永遠是最重要的事,反而未必是人很多的meeting。我們指導老師高我5公分300,說話是很有氣勢。我一直想放一張跟他合照在辦公室,但是因為我那時候太胖,所以就一直沒放。

 

剛才說我博士有兩年RA,一年TA。前兩年RA就是剛才說的計畫,部分是論文題目,但是一大堆都是計畫的雜務。直到第二年下學期在ACS研討會寫第一篇論文上台。第三年當TA,我帶一整年大四學生的實驗課;其實跟台灣一樣,大約上課一小時,其它時間就實驗。美國的高年級學生都很認真(低年級就很混),上課都往前面坐,跟他們相處很愉快,也是我後來決定當老師的原因。第四年因為我的計畫結束了,所以我就去一家顧問公司,一周去20小時,讓我非常貼近實務面,剩下時間回學校作論文。如果有聽我上課有說過,說我加氯化銨處理掉水廠三氯甲烷的問題,大概就是那時候的事。我常說博士訓練兩件事,本職學能跟大將之風。本職學能不用提,大將之風就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上台並且被挑戰、不論是上課或演講,並且能夠走出去告訴人家怎們解決實際問題。目前台灣的博士畢業標準是2SCI,但是這僅僅是本職學能的部份;一個博士能夠寫文章,在國際場合發表,代表我們的國家,被人家挑戰,並能夠有條有理的回答,長期說起來比2SCI還重要。

 

雜七雜八說了一些,也許沒重點,但是應該不難懂,邏輯思考+學識+表達,缺一不可。我常說碩士生只要照著我的腳步,我會盡全力讓他們在兩年畢業(當然他們鬼混我也沒辦法)。但是如果博士的定義是要把水裝滿,那畢業時間就掌握在大家自己手裡,不在我手裡。如果不裝滿讓你們出去,是會有負面影響的。

 

開學了 祝大家一切順利

 

老師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wchang1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